《将相和》这篇故事讲述了两位主人公的传奇经历,他们分别是赵国的大将廉颇和赵国的上卿蔺相如。这两个人物各自有着非凡的才能,特别是在面对强敌和险恶局势时,他们所展现的智慧和勇气堪称经典。故事中的蔺相如,通过机智和口才,化解了两次秦国的阴谋,为赵国赢得了宝贵的和平。然而,秦国并没有因为这两次失败就放弃,反而通过其他方式再次对赵国展开了挑战。那么,秦国到底采取了什么手段,想要从赵国夺取什么呢?
赵国曾有一块无与伦比的宝物——和氏璧,天下皆知其珍贵,但没有任何国家敢轻易提出要求。而赵国的国力,在赵武灵王实施“胡服骑射”政策后,迅速成为了当时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,唯一能与之匹敌的,便是秦国。然而,赵国内部的动荡使得其实力逐渐下滑,曾经的精锐部队也在不断的战斗中消耗殆尽。正是抓住这一时机,秦国开始一再对赵国进行挑衅,试图在赵国恢复元气之前削弱其力量。
展开剩余79%秦国的手段并不复杂,直接向赵国提出要求。秦昭襄王向赵惠文王送去了书信,明确表示想要得到赵国的和氏璧,条件是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。这个提议使得赵惠文王十分犹豫,他并不愿轻易将和氏璧交出,但又担心如果拒绝,秦国会以此为借口挑起战争。而且,秦国向来不守信用,十五座城池的承诺能否兑现也存在很大的疑问。就在赵惠文王心乱如麻时,身边的一位宦官推荐了蔺相如。
蔺相如在此时向赵惠文王提出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建议:将和氏璧送到秦国。因为如果不送,赵国显得理亏,而如果送去了,秦国若食言,反倒是秦国的失信,这样赵国反而占了道理。蔺相如自告奋勇,准备亲自将和氏璧带到秦国。临行前,他向赵惠文王保证,如果秦国不愿割让城池,他一定会将和氏璧安全带回。
到达秦国后,秦昭襄王的行为极为粗鲁。拿到和氏璧后,他不仅随意把玩,还让妃子们观看,对蔺相如表现出极大的不尊重。而蔺相如却保持冷静,意识到秦国并无割让城池的诚意。于是,他巧妙地利用和氏璧的瑕疵作为借口,将和氏璧从秦王手中夺回,并将其紧紧握在手中,开始以此威胁秦昭襄王。秦昭襄王担心蔺相如真的会摔碎和氏璧,不得不急忙拿出地图,开始随机挑选十五座城池。
然而,蔺相如并没有满足于这一点,他认为秦王并没有真正打算割让城池。于是,他要求秦昭襄王斋戒五天,等到第五天才会将和氏璧交给他。秦昭襄王无奈,只好答应。在等待的这五天里,蔺相如早已悄悄将和氏璧送回赵国。等到第五天,秦王急于索要和氏璧时,蔺相如却坦言,和氏璧早已送回去,并对秦国一贯的不守信用进行了严厉的指责。
这时,蔺相如的言辞变得更加激烈,他威胁秦王,如果秦国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割让城池,那么自己也不介意生死。最终,秦昭襄王意识到事态已经无法收拾,他虽然心中不满,但为了保全秦国的面子,只好将蔺相如送回赵国。这样一来,秦国不仅没有获得和氏璧,反而在赵国面前丢了面子。
秦国的失败,导致其将目光转向了赵国的土地,最终派遣白起攻占赵国两座城池。赵国的士兵奋起反抗,经过激烈的战斗,成功挡住了秦国的进攻。此时,双方的实力基本平衡,再继续战争下去对双方都没有好处。秦昭襄王决定和赵国进行和谈,并邀请赵惠文王赴宴。然而,赵惠文王对这一邀请充满怀疑,担心自己可能有去无回,因此决定不去。可是,蔺相如却劝他说,这次和谈与之前的和氏璧事件类似,若赵国不去,反而会给秦国留下把柄。因此,赵惠文王最终决定亲自前往,并要求蔺相如一同前往。
在和谈时,秦昭襄王有意挑衅,要求赵惠文王为他弹奏瑟。赵惠文王无奈弹奏了几段,而秦国的史官则立即记录下来,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贬低赵国的尊严。然而,蔺相如此时毫不妥协,他拿着缶走到秦昭襄王面前,问他是否敢击缶。秦王心生惧意,只得敲击了一下缶,赵国的史官也将这一事件记录了下来。
自从这两次事件后,秦国不再轻易挑战赵国,蔺相如和廉颇的存在,使得赵国能够有效防御秦国的侵略。然而,秦昭襄王并未放弃,他仍然等待赵国出现内乱的机会。直到赵惠文王去世,蔺相如病危,秦昭襄王才决定再次出兵攻打赵国。长平之战爆发,赵国在防守方面面临巨大的压力。廉颇本已守住了赵国的防线,但赵王听信谗言,将廉颇换成赵括,结果导致赵国四十万主力军在长平被秦军一举歼灭。蔺相如在得知消息后,悲愤交加,病情加重,最终离世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平台十大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