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一次,欧盟终于把中国彻底惹怒了。中方一再释放善意、努力通过对话化解分歧,欧盟却不仅毫无回应,反而不断“挖坑”,制造新的矛盾。面对欧盟一次又一次的背信弃义,中国终于不再忍让,选择了强硬反制。
7月6日,我国财政部发布公告,决定自即日起,在政府采购活动中,对部分来自欧盟的医疗器械采取对等反制措施——凡预算金额在4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医疗器械采购项目,禁止欧盟企业参与。不过,此次措施并未针对那些已在中国投资建厂的欧资企业,显示中方依旧保留了部分灵活性和余地。
这项措施的出台,源于欧盟在6月20日依据其“国际采购工具”出台的新规,限制中国企业和产品参与欧盟公共医疗器械采购项目,公然对中国企业设限,筑起新的贸易壁垒。中方此次反制,正是对欧盟不公平做法的直接回应。
客观而言,医疗器械在中欧贸易中所占比重有限,这项措施对两国总体贸易额的影响并不大。但更关键的是,此举传递出的政治信号极其鲜明——中方已经明明白白地告诉欧盟:别再指望中国一味妥协,反击已不可避免。
自去年欧盟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以来,中欧贸易关系持续僵持。中方始终抱着最大程度缓和矛盾、争取对话的态度,不断提出合理的谈判方案,例如愿意提供低价保障方案,也在外交和舆论场上积极释放善意,希望欧盟能从自身利益出发,坚持独立自主、互利共赢的合作路线。毕竟,面对美国掀起的单边主义和逆全球化浪潮,中欧本应同舟共济、合作共赢。
然而,欧盟却一次次让中方失望,不仅不解决旧矛盾,还不断制造新摩擦,仿佛笃定中国在中美博弈之下会无底线容忍欧盟,为了在对美竞争中抢占利益空间,毫不犹豫地损害中国利益、压制中国企业。更荒谬的是,部分欧洲媒体居然大言不惭地宣称,过去中国工业化过程中得益于欧洲技术转让与投资,现在理应回过头来帮助欧盟再工业化。这种说法的潜台词就是——他们既要中国企业大规模投资欧洲,还希望中国政府继续忍受欧盟在关税和贸易政策上的歧视性做法。
说到底,这无非是想捡便宜罢了,让中国当冤大头。可事实摆在那里,中国的崛起根本不是靠所谓的“西方技术转让和投资支持”,当年欧洲企业之所以来中国投资,无非是为了利润,从来不是“慈善捐助”。如今欧盟的高高在上、想吃中国便宜的念头,简直是痴心妄想。
中方之所以至今仍展现克制与包容,是出于双方有共同利益的考量,是相信中欧合作仍有希望,而不是因为害怕欧盟,也绝非中美博弈激烈就得对欧盟低头。事实上,国际关系从来都是复杂多变的,美国不会因欧盟帮忙制衡中国就放过欧盟,加税、施压从未间断。同样,中国也不会因中美矛盾激烈就对欧盟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”,如果欧盟非要一意孤行,损害中国的核心利益,中方绝不会手软。
说到底,国际贸易的本质就是利益交换,真要谈“妥协换发展”,中国与美国直接谈判、联手收割欧盟,不是更省事?欧盟若妄图利用中美博弈向中国施压,不断辜负中国的耐心,结果只能是中方奉陪到底,针锋相对、寸步不让。
这次财政部的反制措施已经清楚地表明了中方态度,商务部也在回应中毫不客气地指出:欧方无视中国的善意和诚意,一意孤行设置新的贸易壁垒,逼得中方不得不采取必要措施予以对等反制。这句话已是赤裸裸的警告——中国的善意不是无底线的容忍,若欧盟执意挑衅,中方也不会再忍气吞声。
很明显,中欧之间的这场较量已彻底进入“硬碰硬”阶段。欧盟若不悬崖勒马,未来恐怕还会迎来更多来自中国的强硬反制。欧方是继续执迷不悟,还是幡然醒悟,接下来的时间会给出答案。
股票配资平台十大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